芯片制造業全球大洗牌 大部分將被亞洲企業控制
芯片制造行業將會高度集中,其中大部分將被亞洲企業所控制
本文引用地址://tjguifa.cn/article/94286.htm擴大,擴大,擴大——英特爾(Intel)一直恪守著這個信條,并利用危機來超過它的競爭者。
英特爾總裁保羅-奧特里尼(Paul Otellini)在年初說,英特爾將加速計劃,在接下來的兩年花費70億美元在32納米制程工藝上實現量產。他說此舉將會在美國保持大約7000個高薪職位。這項投資將會使AMD的生存更為艱難,而AMD為英特爾在 PC處理器市場最大的現存競爭對手。
另外兩項長期發展計劃也指向了芯片制造領域。技術變革超出了摩爾定律的藩籬。完全自動化的“熄燈” 晶圓廠正處于運作中。在幾年之內,晶圓廠將生產出直徑為450毫米的晶圓,超出現在的300毫米,從而進一步提高產能。“當行業進入450毫米時代,同時技術達到22甚至11納米時,一個工廠就可以滿足一個企業的所有需要。”奧特里尼先生說。但他也強調英特爾從來不會把所有雞蛋放在一個籃子里。
芯片產業的年增長率已經從20世紀90年代中期的兩位數滑落到今天的5%。并且從2004年,由于很多芯片制造商降低價格擴大市場,使得芯片企業的收益率平穩下降。
有預測認為:在將來,只有3種半導體企業能做到體面回落——有獨立知識產權的、樂于制造日用品芯片的和有足夠的現金來發展空前的規模的。
這種合并將會走多遠?一位不愿披露姓名的龍頭企業的高級管理人員給出了相似的答案。他認為,在長遠看來,只會存在3個可維持的實體,至少在領先的芯片制造領域:三星在內存芯片制造領域,英特爾在微處理器領域,臺積電在晶圓代工領域。剩下的都將是由政府定期投資來挽救的“民族企業”。
高度集中
然而,這些預測也許并非千真萬確。主要是因為國家主義使得半導體工業最終不可能由壟斷企業所把持。譬如臺灣不可能讓韓國掌控本土內存芯片。
新成立的臺灣內存公司(TMC)將要接管6個本土企業,可能會由此成為全球存儲巨頭的核心。它將與日本唯一的內存制造企業爾必達內存(Elpida Memory)聯合。也有傳言說TMC對奇夢達也有興趣。
再來看微處理器領域,在快速增長的電子閱讀器和其他移動設備市場,英特爾已經與很多“無生產線 ”企業展開了爭斗。大部分“無生產線”企業制造的芯片基于英國公司ARM的設計。此外,在分拆生產后,“我們的客戶不再需要問:AMD公司能夠投資于下一代的制造嗎?”AMD總裁德克-梅耶爾(Dirk Meyer)說。
同時,阿布扎比在全球晶圓代工廠上的投資不僅僅是為了應對后石油時代,它同時也是一個長期計劃,是為了創造晶圓代工廠在臺灣和中國大陸之外的又一個全球性選擇。該公司將在紐約州建立工廠,也許有一天工廠就會設在海灣國家。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