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盟正考慮強制要求中企技術轉讓,劍指電動汽車相關產業
綜合路透社和彭博社報道,歐盟正在考慮強制在歐投資的中國企業向歐洲公司轉讓技術,以作為在當地運營的條件,此舉旨在提高歐盟的產業競爭力。知情人士透露,這些措施將適用于尋求進入汽車和電池等關鍵數字及制造業市場的公司。

擬議規則還將要求這些公司使用一定數量的歐盟商品或勞動力,并在歐盟境內為產品增值;要求成立合資公司也是備選方案之一。
此次討論源于當前歐盟輪值主席國丹麥主持的歐盟成員國部長會議,會上各國部長就歐盟經濟安全議題展開磋商,而在此之后,歐盟委員會計劃于年底前發布一份關于該議題的全面文件。丹麥外交部長拉斯穆森在新聞發布會上說,歐盟在設定條件方面應該借鑒美國和中國的經驗:“若我們邀請中國企業來歐洲投資,就必須附帶一個前置條件 —— 確保我們能獲得某種形式的技術轉移。我認為這一議題的討論尚未完成,但我們正處在全新的形勢下,需要重新審視。”
即將出臺的法規作為一項名為《工業加速器法案》的立法提案的一部分,這些規定預計將于11月實施,理論上適用于所有非歐盟企業。歐盟貿易專員Maros Sefcovic說, 歐盟歡迎外國投資,但必須是“真正的投資”。他解釋說,這意味著投資應在歐洲創造就業、在歐洲實現附加值并向歐洲進行技術轉移,“正如歐洲企業在中國投資時所做的那樣”。他還表示,已有多位歐盟成員國部長提出上述議題,目前歐盟委員會的核心任務是將這些訴求轉化為具體的原則框架與政策提案。
彭博社指出,這是一場高風險的博弈,正值歐洲面臨關鍵時刻。受補貼的中國產品席卷歐盟產業,而北京的稀土出口限制可能對當地制造商構成威脅,但效仿中國的保護主義手段來反擊中國可能引發不滿,損害雙方仍然至關重要的貿易關系。
中國外交部發言人林劍10月15日在例行記者會上說,中國支持中歐企業基于市場原則開展貿易投資合作,實現互利共贏,反對違反世貿組織規則強制技術轉讓、反對干預企業的正常生產經營活動、反對以提升競爭力為名采取保護主義歧視性做法。
歐盟委員會主席烏爾蘇拉·馮德萊恩(Ursula von der Leyen)在9月將該法案描述為促進歐洲下一代產業發展的一種方式。“清潔技術的未來將繼續在歐洲制造,”馮德萊恩在歐洲議會的年度講話中說道,“但為此,我們還需要確保我們的產業在歐洲擁有所需的材料。總而言之,在數字和清潔技術方面,我們要更快、更智能、更歐洲化。”
隨著歐洲工業界尋求保護其商業模式的方法,游說團體一直在呼吁歐盟委員會考慮采取嚴厲措施,以獲得優勢技術。“至關重要的是,外國投資,例如在電池和其他清潔技術領域的投資,必須伴隨著技術轉讓和歐洲勞動力的技能提升,”歐洲清潔技術行業組織主管Victor van Hoorn表示,“這需要在歐盟層面達成一致。”
歐盟委員會(負責制定法規的歐盟執行機構)發言人Thomas Regnier表示:“我們正在考慮出臺多項規定,以培育強大、有競爭力且低碳的歐洲產業。”他補充道:“尚未就這些規定的具體范圍和性質做出最終決定。”知情人士表示,即將出臺的提案的一項關鍵內容將旨在扶持歐洲新興的電動汽車產業 —— 鑒于歐盟汽車制造商在電動汽車零部件方面往往依賴中國,落后于中國同行,該提案將特別關注電池技術訣竅的轉讓。
根據該提案,希望在歐盟銷售汽車的外國汽車制造商必須在當地采購一定數量的商品和服務。據知情人士透露,目前正在考慮的還有一項要求外資工廠雇用歐盟工人的要求;該方案還將簡化歐洲公司的審批流程。中國汽車企業已開始擴大其在歐洲的業務,比亞迪在匈牙利投資一家工廠,并承諾在整個歐洲大陸提高電動汽車電池的產量;中國先進電池制造商寧德時代(CATL)計劃派遣2000名工人,與Stellantis合資在西班牙建造一座價值40億歐元(46億美元)的電池工廠。

近年來,全球科技領域競爭日趨激烈,歐盟在對華經貿往來,保護主義傾向持續凸顯。歐盟方面稱,以往歐洲企業在華開展業務時,中國通過“市場準入條件”或“強制合資規定”等方式,已從歐洲企業獲得大量技術轉移。從本質來看,回顧中歐經貿交往歷程,歐盟曾是對華技術輸出最多的經濟體,但這種合作的核心是互利共贏:歐盟企業通過在華設廠,獲得了低成本勞動力、廣闊市場空間與可觀利潤回報,大眾、寶馬等車企在華銷量與利潤甚至超過其本土市場。
如今中國在新能源電池、電動汽車等領域實現技術突破,躋身世界前列,而歐盟卻因內部勞動力成本高企、資本外流、產業空心化等問題,試圖通過行政手段強制獲取技術,這顯然不符合市場經濟邏輯。從對中國新能源汽車加征關稅,到對氫能補貼項目設置嚴格限制,再到將鋼鐵進口關稅上調,歐盟一系列政策恐怕是以“維護本土產業競爭力”的名義,行保護主義之實。
歐盟該計劃將破壞國際貿易規則,削弱自身在全球治理中的公信力。長期以來,歐盟以“規則制定者”自居。此次擬推行的強制技術轉讓條款,明顯是歐盟為短期經濟利益打破自身長期倡導的規則體系,不僅可能引發中國反制措施,更會讓全球投資者質疑歐盟標準與規則的公平性,損害歐盟吸引外資的潛力。
歐盟推動本土技術發展的有效措施并非是強制技術轉讓,而是加強與中國技術合作。中歐在綠色轉型、數字經濟等領域擁有共同利益與較大合作空間。若歐盟能摒棄“零和博弈”思維,摒棄保護主義措施,與中國共同搭建開放、包容的技術合作平臺,不僅能為歐洲產業發展注入動力,也能為全球科技發展貢獻穩定性力量。
相關推薦
-
| 2003-05-06
-
| 2020-11-12
-
-
-
-
| 2005-11-16
-
| 2004-04-06
-
| 2010-01-22
-
| 2007-05-14
-
-
| 2017-10-16
-
| 2007-04-19
-
-
| 2009-08-21
-
| 2018-06-01
-
| 2002-09-28
-
| 2009-09-28
-
| 2009-07-06
-
| 2009-03-18
-
| 2009-08-09
-
-
| 2010-01-27
-
| 2019-11-27
-
-
| 2011-08-24
-
| 2002-12-24
-
| 2009-10-07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