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內多晶硅廠商“弱勢”將成光伏產業隱患
多晶硅,一個曾經令無數企業神往的字眼。近年來,由于世界半導體產業及光伏產業的發展,尤其是受硅太陽能電池發展所驅動,多晶硅市場得以迅猛增長。其價格從2006年初的每公斤50多美元,漲到100美元,最高的時候漲到了480美元。
本文引用地址://tjguifa.cn/article/95304.htm強大的需求和豐厚的利潤刺激著國內眾多上市企業投身多晶硅產業。據中投顧問最新發布的《2009-2012年中國多晶硅產業投資分析及前景預測報告》顯示,從2006年下半年開始,多晶硅概念在國內逐漸升溫,許多上市企業紛紛涉足其中。2006年以來我國多晶硅項目累計投資已達440億元。然而,隨著國際金融危機的不期而至,曾經的市場寵兒也風光不再,甚至成為“摔得最慘的一個”。2009年國際多晶硅遠期合同加權平均價格比2008年下跌30%至107美元/公斤,現貨價格則在2009年5月已跌至60-70美元/公斤。
中投顧問能源行業分析師姜謙表示,國內的多晶硅成本普遍在每公斤50美元至70美元,個別沒有閉環式生產的公司,成本高達每公斤100美元。這也就意味著,國內多晶硅企業的利潤已經相當微薄,甚至出現虧損經營的狀況。與此形成鮮明對比的是,國際巨頭如日本德山、美國Hemlock挪威REC等七大廠商生產成本最低可以控制在15美元-20美元。
姜謙同時表示,伴隨著近期近期我國一系列新能源政策的陸續出臺,國內光伏市場開啟在即。最新消息顯示,6月6日無錫尚德電力與青海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烏蘭縣簽訂建設5G瓦光伏并網發電項目的戰略合作協議,該項目總投資800億元。但是看看目前國內多晶硅產業的現狀,這或許將成為國內光伏產業快速發展過程中的一大隱患。
姜謙認為,一個新興產業的快速發展,前提必須是涉及產業鏈上中下游的相關行業同步發展。而這種發展已不僅僅是簡單的產能獲得提升,更重要的是在掌握核心技術前提下的國際競爭力的提升。如果說先前的終端市場集中在海外是國內多晶硅產業的最大瓶頸的話,那么后金融危機時代,內需市場逐步開啟的情況下,國內企業卻將面臨因成本高企而導致產品缺乏競爭力的尷尬。若國內多晶硅廠商不盡快在技術領域尋求突破,那么,未來受影響的將不止單個多晶硅企業的利益,整個國內光伏產業的發展或許都會受到國際多晶硅大廠的牽制。
相關推薦
-
| 2007-02-16
-
| 2007-02-16
-
| 2009-07-06
-
| 2009-12-21
-
| 2010-05-14
-
| 2009-08-06
-
| 2009-07-06
-
| 2010-05-14
-
-
| 2002-08-15
-
| 2009-07-06
-
-
| 2007-02-09
-
-
| 2009-07-22
-
| 2009-12-21
-
| 2002-08-23
-
| 2002-07-02
-
-
| 2007-03-27
-
| 2008-01-05
-
| 2002-05-21
-
| 2009-12-21
-
| 2002-07-05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