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足鼎立 數字電視發展現狀
2008年6月9日,中國在西昌衛星發射中心用“長征三號乙”運載火箭,成功將“中星九號”廣播電視直播衛星送入太空。中國電子商會副秘書長陸刃波認為:“中星九號”升空的意義不僅在于使數千萬家庭可直接收看北京奧運會盛況以及讓中國邊遠地區民眾能夠收看電視,更重要的是促成了衛星、有線、地面三大數字電視傳輸方式的三足鼎立之勢。對于這三種數字信號傳輸方式的未來發展,從現階段的形式以發展呢的眼光來看,各有特點難分仲伯。而終端產品技術儲備將成為影響未來三大數字電視收視方式發展步伐的重要因素之一。
本文引用地址://tjguifa.cn/article/84575.htm近幾年,數字平板電視發展漸進普及期,根據中國電子商會與中國家電市場聯合調查研究課題組發布的《2008年中國平板電視城市消費者需求狀況研究報告》預測: 2008年中國有線數字電視用戶將達5000萬。而“中星九號”的升空預示著用戶在終端設備允許的條件下可輕松接收衛星數字電視,而需要電視臺作為中轉。作為另兩類正在如火如荼投入普及的數字信號傳輸方式——地面數字電視和有線數字電視來說無疑會在電視用戶總量一定的情況下,分食這5000萬的數字電視需求。
中星9號傳輸特點優勢突出,其采取不加密方式傳輸節目,居民只要安裝衛星地面接收設施就可收看并按要求傳輸47套免費的高清和標清數字電視節目,對電視觀眾免費。信號可以直接到戶,而不必經電視臺再轉送,覆蓋面積大,將有效解決中國廣大偏僻鄉村無法收看衛星直播節目的尷尬。
數字終端產品儲備情況將影響三大信號接收形式推進
迄今為止,衛星數字電視、有線數字電視、地面數字電視均未形成太大規模,發展前景受多方面因素影響趨勢難料。有線數字電視優勢明顯,就如從前的模擬信號到有線模擬信號,強度有很大提升,加之合理的收費,在全國的普及速度可能很快。而地面信號還是依靠地面折射,信號相對較弱。因此鑒于有線數字電視的特點,仍有很大生存發展空間。而衛星數字電視在費用和信號雙方面均有優勢,在勢均力敵情況下,終端產品的發展程度和技術儲備在很大程度上將影響信號傳輸方式普及的推進。衛星數字電視方面,長虹2008年6月11日,相距“中星9號”上天的第三天已發布了首臺“衛星數字電視一體機”,據透露,長虹早在10年前就已經獲得國務院同意生產“衛星數字電視一體機”的牌照,因此從長虹“首臺衛星數字電視”的反應速度來看是有豐富技術儲備的。在政策允許的情況下,衛星數字電視的普及工作可以順利展開。地面數字電視方面,2006年8月公布了中國地面數字電視的國家標準,2008年的1月1號開始在北京試驗播出,2008年5月已經開始了正式播出,發展速度和其他國家相比是驚人的,而數字電視一體機作為最適合地面數字電視信號接收的終端產品的發展也全面帶動了地面數字信號的發展。如:東芝、LG、TCL等企業相繼發布一體機產品,尤其東芝為在國內啟動并不長的情況下,在地面數字電視的消費認知和各地終端產品的率先推廣做了很大努力。有線數字電視方面,雖已擁有了相對固定的用戶群,但終端產品發展緩慢,至今大部分用戶還在用機頂盒產品收視。
無疑,在消費電子產品市場終端產品直面消費者,其市場滲透能力將反作用于前端技術的普及。專家陸刃波指出:現在無論是“衛星數字電視一體機”還是“地面數字電視一體機”均處于起步階段,消費認知均處于萌芽階段,建議企業積極培育市場,均有機會引領消費需求。
國內數字電視運營 良性市場運作模式尚未形成
無線數字電視由于與用戶間缺少了運營商這一中間環節,普及似乎是更容易的。但問題在于無線數字信號的發展需求很高的成本投入,國家僅能負擔一部分費用,而缺少了運營商這一商業化模式,誰來投入、誰可獲利均成了我國無線數字電視運營體系還沒有很好解決的問題。而有線數字電視的運營形式看似是健全的,但問題在于過高的費用難于被廣大受眾所接受,如何讓運營商將收費降低到廣大受眾能夠接受的范圍,有線數字電視的普及似乎更加容易了。
另外,隨著數字電視市場的發展,嶄新的合作模式也在形成。如地面運營商夸電視臺與廣電的頻道合作,可豐富數字電視頻道資源、擴大信息流的通暢程度。但這種合作受到了一些質疑。一些行業人士擔心頻道資源有可能被收回,專家陸刃波認為:因為這種廣電與運營商的合作方式一旦達成,也是兩方面經過時間和利益的反復斟酌達成協議后的結果,短時間內改變的可能比較小。對于這種合作方式的評價現在還無從談起,仍在摸索階段。
總之,這地面數字電視、衛星數字電視、有線數字電視都在共同發展,而未來的趨勢如何,由于他們現在的發展還存在著比較致命的問題,誰能成為主流還有待觀望。
相關推薦
-
| 2007-04-19
-
-
| 2002-09-27
-
| 2010-01-18
-
-
| 2007-03-15
-
-
-
| 2009-07-06
-
| 2002-08-27
-
| 2009-07-06
-
| 2002-07-10
-
| 2009-10-26
-
| 2009-07-06
-
| 2010-02-10
-
| 2010-01-18
-
| 2009-07-06
-
| 2010-01-18
-
-
| 2007-03-20
-
-
| 2007-02-09
-
| 2007-03-30
-
-
| 2002-11-14
-
| 2009-07-06
-
| 2002-08-31
-
-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