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爾夫進大學已是大勢所趨 國外教育更注重實戰

資料圖片:從2006年下半學年起,上海財經大學的本科生在選擇體育課內容時多了一項學習高爾夫球課程。
上周,2007年北京大學生高爾夫比賽在北京金色河畔高爾夫球會結束。在國內業余比賽如雨后春筍般出現的今天,這項比賽在成績上并不那么耀眼。但作為中國第一個大學生高爾夫球團體賽事 ,這次比賽具有的象征意義無可比擬。與此同時,來自暨南大學深圳旅游學院的13位同學獲得了國家級高爾夫裁判的資格。而在上個月,武
漢大學也成立了自己的高爾夫協會……不管你是否愿意接受,大學與高爾夫早已緊密聯系在一起。
國內的高等學府,需要高爾夫的進入。
人才不足,以及人才專業管理能力的缺陷,造成了中國高爾夫行業與世界高爾夫行業之間的發展差距———
國內市場:壓力相當大
隨著近年來高爾夫產業的快速發展,球會間的競爭態勢日漸顯現。而這種競爭從一定程度上說,是球會經營管理者之間的競爭。與高爾夫產業近兩年的快速發展相比,中國高爾夫產業面臨嚴重的人才缺失。絕大部分高爾夫球會管理人員和相關產業管理人員,沒有經過正規培訓,甚至是“半路出家”從事高爾夫和相關產業管理。僅僅就球會而言,本土專業管理人才缺口便達1至1.5萬人。未來十年,中國將有500至1000個左右高爾夫球會投入建設使用,比照國外高爾夫運動的普及率,結合中國自身經濟、社會和健康休閑體育發展的需要,未來高爾夫專業管理人才缺口達5至7.5萬人。人才的不足,以及人才專業管理能力的差距,造成了中國高爾夫行業與世界高爾夫行業之間的發展差距。
與其他行業不同,高爾夫行業的特殊性、專業性決定了當前大眾化的企業管理的教育方式無法滿足高爾夫管理者的需求。高爾夫行業無論是從球會的規劃建設、會員的服務管理、會所的經營管理、會籍營銷,還是球會本身的品牌經營、產業鏈整合方面都存在著和其它行業很大的差異。中國現有的傳統高端教育方式,如MBA、EMBA的教育方式只能提供給高爾夫人基本的管理經營理念,與高爾夫行業的匹配貼合度有限。只有在傳統的本科教育之上,吸納高爾夫行業內的其它專業的經營管理課程與培訓體系才能夠培養真正的高爾夫行業的高端人才。
高爾夫球場管理人員尚且如此,那么職業高爾夫球手又如何呢?放眼中國高球壇,盡是“一哥”張連偉、梁文沖等人的身影,現階段奢求中國高球壇“百花齊放”確實有點難。再看教練,在我國,參加高爾夫職業教練考試的報名資格里就有那么一條:“須具備職業球手資格”。職業球員尚且買少見少,更高標準的高球教練當然就更加難覓。如前所述,中國有高爾夫球場近200家,未來將有1000個左右的高爾夫球場投入建設。因此,國內市場對職業高爾夫球教練的需求較大。但從專業人才培養來看,明顯不足。據估計,目前全國擁有教練資質(含國際教練資格)的尚不足100人,缺口之大毋庸置疑。
對禮儀和規范的嚴格要求,是高爾夫運動最為顯著的特點,這對塑造大學生品格不無好處———
大學教育:高球相當熱
去年北京大學有意建造高爾夫練習場的消息傳出后,立即引起社會上的軒然大波。而廈門大學校長朱崇實所言的“2006級廈大學生都要上高爾夫球課”的說法,更是將高校是 否應該引入高爾夫教育這一爭論推向高潮。
按照國際上通用的統計標準,大學的入學率如果超過15%,則該國的大學教育就已經從“精英教育”轉變成為“大眾化教育”。隨著國內高校近年來的擴招,大學入學率已經從2000年以前的9%上升到去年的超過20%。伴隨著大學生數量的高速增加,所謂的“天之驕子”說法已逐漸被淡化。取而代之的,是對教學質量和學生人格培養的訴求。上海交大的熊丙奇教授就指出,所謂“精英”并非擁有更多社會資源配置權力的人,也不是在物質上高人一等的人,而應該是“有著遠大的社會理想,有著肯關注社會基層,從社會基層,做起的人生規劃,他們渴求在各自領域為社會創造更多的精神財富和物質財富、體現出自身更大的人生價值,而不在意自己生活的享受、社會地位的高低”。在這個層面上,完善的人格和道德品質是必備的條件。對禮儀和規范的嚴格要求,是高爾夫運動最為顯著的特點,這對塑造大學生品格不無好處。既然如此,我們為什么要拒絕高爾夫運動進入校園?
海納百川,有容乃大。大學之所以區別于中學和小學,其中一個特點便是其包容的“大”。真正的精英教育,應該對學生實行非功利化、非職業化的通才教育。在充分發展學生個性的同時,給他們提供各種層面教育和發展的可能。廈大和北大修建高爾夫練習場的嘗試,正是提供了之前沒有的一種教育可能性。從這個角度考慮,大學教育同樣需要高爾夫的存在。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