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論:中國半導體擴張資金短板是主要瓶頸
——
作者:
時間:2005-06-21
來源:
國內各種媒體紛紛轉載報道,國人也備受鼓舞。然而,從市場需求及資金來源等仔細分析,我覺得可能性不大。
事實上,SEMI這一預測與另一個國際著名半導體產業研究機構iSuppli的預測差距非常大。6月14日,iSuppli在“電子新聞”的“中國代工業將面臨緩慢增長”一文中聲稱,如果以10.3%的年平均增長率(CA-GR)來計算,中國2008年IC代工業銷售額將為33.6億美元,與2004年的23.1億美元相比,之間差值約為14.5億美元。假設這一部分增量全部由新建芯片生產線來完成(實際上現有的芯片生產線也有一個擴容能力),頂多只需要7條8英寸生產線便能實現產能。
另一方面,中國半導體產業發展的主要瓶頸——資金則更將讓20個工廠的目標成為幻影。
通常認為,如果建一條8英寸新芯片生產線,月產能力2萬~3萬片,至少投資10億美元。如果采用舊設備,資金量可減為1.5億美元。相對于建一條6英寸芯片生產線(肯定是舊設備),投資至少也需要3000萬美元。如果是12英寸芯片生產線,投資要在15億美元以上。
資金從何而來?通常的方式是,國家入股,銀行借貸及IPO上市。依中國目前的狀況來看,國家入股的可能性小,所以更大可能性在于銀行借貸及IPO。
IPO是國際上高新科技產業資金來源的主要渠道,絕大多數國外半導體大廠正是依靠這一渠道而獲得成長的。但中國有其特殊性。盡管部分企業能夠較為容易地在內地A股上市,但融資額太少,僅1億~2億元人民幣,可謂杯水車薪。如到香港特區或美國等上市,則難度較大。而且,一些經濟社會對內地的半導體產業還很不了解,從已經上市的中芯公司與無錫上華的股票表現來說,股價一直低迷,成交量也非常小。
而這也是華虹NEC,上海先進等國內其他著名半導體公司持續觀望的真正理由。
此外,即便上市公司能夠順利融到所需資金,也未必能夠支撐久遠。因為,比融資更為重要的是,企業如何實現持續贏利,并給予投資者合理回報。
至于銀行借貸,除了目前利率極高之外(一般為4.5%左右),貸款也極難拿到。國內銀行自身正在醞釀上市,對于風險的考慮遠比以往謹慎。而對國外銀行來說,中國半導體公司似乎還未曾獲得過它們的貸款。以中芯為例,半年過去了,美國進出口銀行至今仍未解除對其貸款計劃的無限期擱置。
關鍵詞:
半導體
相關推薦
-
| 2009-07-22
-
-
| 2009-08-06
-
| 2008-01-05
-
| 2002-08-23
-
| 2007-02-16
-
-
| 2002-07-05
-
| 2009-12-21
-
| 2009-07-06
-
| 2002-05-21
-
| 2010-06-10
-
| 2009-08-06
-
| 2009-12-21
-
| 2011-03-21
-
-
| 2007-02-16
-
| 2002-08-15
-
| 2007-02-09
-
| 2011-03-21
-
| 2009-12-21
-
| 2002-07-02
-
| 2007-03-27
-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