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語博士呼吁改變啞巴學英語模式
新學期開學,大二學生小高剛剛結束了英語的補考。
“這回要是再考不過去就慘了。”農村出生的他,英語基礎差,學外語占去了他很多時間,耽誤了其他課程的學習。上學期末,他已經吃了兩張“黃牌”,這回如果英語再不及格,他就很可能面臨降級或延長學制的尷尬境地。
一位高校老師說,每年像小高這樣的學生都不在少數,英語成了他們最頭痛的課程之一。就是在外語專業,也難免會有一些學生在考試中落馬。
“沒想到上了大學還是這樣的考試模式。說我不刻苦誰都不信,可就是摸不準英語的脈門。現在一提英語考試,我就冒虛汗。”小高說,“這學期英語學習下了很大的工夫,但是發現越來越找不到感覺。是不是學習方法有問題?”
對這種現象,沈陽工業大學外語學院院長王洪剛認為,雖然學生的學習方法確實有問題,但更重要的問題是老師沒給學生解決難題的“鑰匙”,一成不變的知識講解和反復練習加上題海戰術,只能搞得學生疲憊不堪。
“能力的培養才是根本。大學教育不應僅僅是知識的傳授,應該更多體現在思維能力的培養。”這位40歲的英語語言學博士說,如果在教學時沒把培養能力當成目的,還從講考試技巧入手,那就脫離不了應試的圈子,學生的語言能力很難有根本性的提高。
“外語學完了是要用的。老師不應只教怎么記單詞和語法,怎么應付考試,應該舉一反三并做到溫故知新。否則,學生是見過的就會,沒見過的就蒙;當時學的會,過后忘得快。”他直言,造成外語學習效率低下的原因,就是一些教師沒把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放在首位,“啞巴外語”、“高分低能”等現象也因此難有大的改觀。
王洪剛算了一筆賬:中國學生學外語時間最長、跨度最大。很多地方從小學就開始,一直學到大學。在大學里,比起其他專業課外語也是課時比重最大、跨度最大。前兩年中,一般都要256個課時。“可花了這么多精力教、學外語,為什么效率不高、效果不好?關鍵就是沒有一個能力教育的評價體系。”
曾分別在牛津大學和魯頓大學訪學的王洪剛說,與國外相比,我國的教育缺乏啟發、互動式的能力培養方法,從小學到大學,師生間是講與聽的關系,是被動接受,學生缺乏問題意識。因為要與通過率、優秀率以及就業率等指標掛鉤,老師工作量大、應試壓力大,很難有時間去有意識地或系統地研討先進的教學理念,進而有意識地去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和思維方法。
“高中已經開始實行課改了,大學也應該從應試向能力教育轉變。”
相關推薦
-
-
-
-
-
| 2012-06-30
-
| 2008-07-10
-
| 2012-10-31
-
-
-
-
-
| 2013-09-13
-
| 2005-05-22
-
-
| 2005-02-28
-
| 2003-10-08
-
| 2007-04-19
-
| 2009-07-06
-
| 2004-07-04
-
| 2013-09-13
-
-
| 2004-04-20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