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美激情综合一区二区三区,青柠影院免费观看电视剧高清8,无码人妻精品一区二区蜜桃老年人,亚洲最大成人网站,亚洲中文字幕无码一区在线

新聞中心

EEPW首頁 > EDA/PCB > 國外芯片業興師問罪 中國偏“芯”從何說起

國外芯片業興師問罪 中國偏“芯”從何說起

——
作者: 時間:2007-04-09 來源:SJTU
    近來,美、日、歐、韓等國家和地區芯片產業的一些人士高富“平等、博愛”的口號說,中國對進口與國內集成電路產品征收增值稅(通指“芯片”)實施區別對待----前者征收增值稅17%,后者即征即退后實為3%----是“對進口芯片的歧現”,“在一定程度上違反了WTO的精神和原則”。他們威脅說,中國如果不改變”對進口芯片的歧視”,他們將在今年晚些時候,向備自的政府提交請求,以政府之力向中國施壓。

    在美國,32名國會議員聯名致信貿易代表策利克(Robert Zoellick),要求他催促中國政府改變相關政策。這些高宣口號者說,中國是WTO成員國,“WTO第三款國民待遇條款規定,禁止WTO成員國給予國內制造商或產品比進口產品更多的優惠”,所以,中國應將增值稅退稅政策同時適用于進口芯片,即征收增值稅3%而非17%。《華爾街日報》稱,這很可能演變為一場針對中國的貿易官司。


是誤解還是別有用心


    歐美等地區的芯片企業所抱怨的所謂“歧視”,起自2000年6月頒布的《鼓勵軟件產業和集成電路產業發展的若干政策》(俗稱“18號文件”)。“18號文件”規定:國內企業在國內銷售其自產芯片,在2010年以前,按17%的法定稅率征收增值稅,對實際稅負超過6%的部分即征即退----讀數字在2002年降到3%,而進口芯片執行間嘰的增值稅。
    國外芯片商據此說,該政策有違WTO準則,使進口芯片在市場競爭中處于極不平等的地位。國際知名的律師行O'Melveny&Myers LLP北京代表處的律師勞倫斯•蘇斯曼說,增值稅退稅11%或14%可以使芯片的最終售價下降1%,而如果企業獲得進口原材料增值稅退稅,芯片售價可下降10%之多。這種說法看似很是在理,但實際上卻是不明就里,或者是有意在混淆視聽,原因是,“實際稅負”并不等于實際繳納的增值稅。


    中國電子信息產業發展研究院高級顧問楊學明曾對中國芯片生產企業5年多的增值稅實際稅負進行過詳細的調查,調查發現,這些企業的實際稅負一般在8%左右,“超過6%的部分即征即退”只意味著大約2個百分點的返還,而且,如果以世界上比較通用的消費型增值稅加以換算,即使按照“超過3%的部分即征即退”,也不過只有2-3個百分點的返還,絕非“可退11%或14%”。楊學明說,“18號文件”只是為了減輕國內企業的稅賦壓力,向國外企業的低稅賦看齊,而不是給予國內的企業一種特殊待遇,因為,國外芯片產品在向中國出口前,價格中并不含稅,而我們對國內企業已征收了17%增值稅。


    事實上,“平等、博愛”不過是國外芯片業興師問罪的借口,隱藏其后的意圖所在,是降低出口成本,增強競爭力,奪取更大的市場份額----對于他們而言,中國日趨壯大的芯片市場實在是太令人垂涎了。


    美國半導體產業協會(SIA)稱,中國已成為全球增長最快的半導體產品市場,銷售規模已經達到150億美元,居世里第3位;2010年將上升到第2位,僅次于美國。


    而按中國信息產業部電子信息產品管理司副司長、中國半導體行業協會秘書長徐小田的預測,前景則更為誘人:到2005年,中國的芯片需求量將在365億塊左右,而且,由于國內核心技術的空缺,中國芯片市場目前有80%以上的需求要依靠進口。盡管中國市場如此誘人,但令國外芯片業深為不安的是,中國芯片制造業正在迅速崛起。麥肯錫的一份研究報告認為,中國內地具備在2010年發展成為全球半導體生產重鎮的潛力,預計未來幾年內,中國內地的芯片產量年增長率可達42%、遠遠超過10%的全球平均增長水平。


    雖然技術落后的整體狀況難以馬上改變,但已出現了好的發展勢頭,例如:繼中國第一個CPU芯片“龍芯一號”之后,中國首個完全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漢芯一號”DSP芯片(Digital Signal Processor,即數字信號微處理器)今年年初在上海通過了技術鑒定,被譽為國內集成電路領域在芯片核心技術上的又一重大突破。
    以上事實說明,國外芯片業正試圖在中國設法爭取更多的有利條件先發制人----除了技術優勢還有價格優勢。


“龍頭”之慮


    國外咄咄逼人的壓力引起了國內的擔憂。
    上海半導體行業協會副秘書長趙建忠說:“如果對進口芯片也實行增值稅退稅政策,高端產品魚貫而入,沖擊中國市場,芯片設計企業將有滅頂之災。”


原因很簡單,芯片業有一個公認的摩爾定律,即每隔18個月,單位芯片內電晶體數量成長一倍(通常指技術水平提高一倍),成本便降低一半。中國的芯片水平落后于國外有一到兩代甚至三代,如果對進口芯片也實行增值稅退稅政策,勢必會出現中國剛剛研發出新產品,外資又有更新的一代產品進來,而整機制造企業可不講情面,誰先進用誰的,幾輪下來,中國芯片設計業的命運可想而知。


    在趙建忠看來,芯片設計是芯片產業的龍頭,頭如果斷了,龍身自然就擺不起來。當然也有認為并不足慮者,有一種觀點認為,經濟全球化時代,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中國何必揮擲重金,重復搞設計呢?中國目前芯片制造企業80%以上是從外面接單來生產,龍身不也擺得挺好嗎?


    他們所舉的案例是:在芯片業史上最悲壯的2001年,全球芯片銷量銳減30%,中國也有8%的增長;另外,專業代工出身的臺灣同樣造就了一代“雙雄”----臺灣積體電路制造公司(臺積電)與聯華電子----成為全球芯片代工的霸主。


    但在上海行業協會秘書長、上海華虹NEC副總裁蔣守雷著來,這種看法失之狹隘,原因是,中國如果沒有芯片自主產業,國家經濟命脈和國家安全必將受制于人。實際上,在半導體芯片等高新技術領域,其他國家和地區對中國一直實施嚴格的封鎖。比如美國,從1979年后一采取出口管理法對半導體芯片技術的外流加以限制。2002年美國國會總審計局的一報告稱,由于芯片對于制造高科技武器不可或缺,美國政府一直限制出口,希望借此在這項技術上至少領先中國20年。不過,有鑒于“差距已在縮小”,建議美國國防部、國務院和商務部等部門盡早修改現行出口管理辦法,”防止此情況繼續發展下去”。


    不久之前,美國民主黨參議員、總統候選人約瑟夫•利伯曼(Joseph Lieberman)曾鼓噪說,中國的“優惠政策”變相誘使全球芯片制造業向其轉移,芯片是美國軍隊高科技術武器裝備必不可少的部件,如果依賴產自中國在陸、臺灣和新加坡等地的產品,勢必對美國國家安全構成威脅。他甚至致書美國國防部說,要美國效仿中國,制定優惠政策,留住下一代芯片制造商,以免國家經濟命脈和國家安全為外人把持。


    而臺灣地區當局多年來也嚴禁芯片制造商在大陸投資,臺灣芯片制造商抱怨說,臺灣正在把中國內地這個全球第三大芯片市場,拱手讓給他們的競爭對手。即便是目前,臺灣當局已允許8英寸芯片代工廠投資內地,也是經過了一年多的爭議,陳水扁政府通過“積極開放,有效管理“取代以前的”戒急用忍”政策之后,始告解禁。
    但這種”解禁”仍是”有限”的,其政策規定:到內地投資建芯片廠應以芯片代工廠舊有設備作價的投資者優先,如投資新設備,押后兩年再議;到2005年止,核準投資8英寸廠上限為3座;申請赴內地投資廠商必須在完成12英寸廠建并達到穩定的基本產量后,才能提出申請。


    “根本辦祛是發展自主芯片產業。”人稱中國芯片業“教父”的蔣守雷強調說。


    他認為,中國對自產芯片實行優惠稅收政策是利用入世3到5年的緩沖期保護幼稚產業的合理辦法,并不有悖于WTO原則。這在美、日、韓等發達國家已不足為奇。如韓國,在其芯片產業處于幼稚期,就是通過國家產業政策來推動的。


    《中國信息產業“十五”計劃綱要》明文說:信息產業是關系國家經濟命脈和國家安全的基礎注和戰略性產業。而集成電路(芯片)是信息技術產業群的核心和基礎。小到電子表、計算器、收音機,大到汽車、飛機、航天器、武器裝備都離不開芯片;同時,信息技術和裝備是國防現代化建設的重要保障,信息產業已經成為備國爭奪科技、經濟、軍事主導權和制高點的戰略性產業。


上海呼吁加快落實“用號文件”


    “18號文件”是繼我國1994年公布汽車產業政策之后,第二個針對工業產業----軟件和集成電路(芯片)產業發布的政策。該文件對芯片產業的扶持,除前述的增值稅退稅之外,還另有一些優惠政策。比如,鼓勵境內外企業在中國境內設立合資獨資的集成電路生產企業,凡符合條件的,抓緊審批;此如,對投資額超過80億元、集成電路線寬小于0.25微米的芯片制造企業,自獲利之年起實行企業所得稅“五免五減半”,同時免除孩類企業進口自用生產性原材料、消耗品,免征關稅和進口環節增值稅。


    徐小田總結說,“18號文件”貢獻在于”營造了良好的政策氛圍”,為這個高風險高投入的產業吸引了眾多外資與行業外資本。以上海為例,自“18號文件”頒布至今,芯片產業累計新增投資額60億美元左右,是此前11年(1988年至1999年)投資額的3倍之多。截至2002年12月底,上海共有設計、制造、封裝測試、設備材料等芯片企業170家。先后出現了上海先進和中芯國際兩家躋身全球芯片代工業十強的代工廠。


    不過,由于后期一系列相關政策,“18號文件”一度被懸擱。


    2000年11月9日,為貫徹落實“18號文件”,信息產業部頒布了《集成電路設計企業及產品認定暫行管理辦法》(信產部[2000]1067號),同年12月,信產部下達[2001]404號文,授權上海市集成電路行業協會為上海地區集成電路設計企業及產品認定機構。


    2002年,國家財政部和國家稅務總局聯合下發了《關于進一步鼓勵軟件產業和集成電路產業發展稅收政策的通知》,為“18號文件”的補充。


    同年4月,信息產業部、國家稅務總局聯合下發《集成電路設計企業及產品認定管理辦法》(信部聯產[2002]86號),并宣布廢除此前的信產部[2000]1067號文。同時宣布由信息產業部、國家稅務總局負責管理全國集成電路設計企業和集成電路產品的認定工作。


但實施細則至今沒有出臺。


    上海市芯片企業的人士說,“18號文件”的落實從2002年5月開始便陷入停滯狀態,該文件提出的優惠措施如何實施至今沒有下文。


據了解,目前上海已有二三十家芯片設計和制造企業等候認定。
    中國芯片產業第一重鎮上海呼吁有關部門盡快落實執行“18號文件”。有消息說,從上海的政府信產辦到集成電路行業協會,再到芯片制造企業,現在都在熱望認定工作啟動。


    6月22日,時逢“18號文件”頒布3周年,信息產業部門官員稱,該文件是“中國信息產業發展的重要里程碑”,由此,業界普遍樂觀地認為,這會是一個轉機。

評論


技術專區

關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