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積電據稱 2016–2023 年間光刻相關專利數量翻倍,領先優勢進一步擴大
隨著先進制程向 3nm、2nm 乃至更遠節點推進,光刻技術正成為晶圓代工競賽的“分水嶺”。最新行業報道顯示,臺積電近年在光刻相關領域的專利布局顯著加速:2023 年光刻相關專利申請量較 2016 年幾乎翻倍,在關鍵專利分類與關鍵詞項下均呈現強勢增長態勢,領先于其他主要半導體廠商。
關鍵數據:專利量“翻倍”與關鍵詞項的同步上揚
H01L21 分類專利(半導體器件制造工藝的大類)自 2010 年代中期起顯著上升。2023 年臺積電在該類下的申請量約 1,548 件,約為 2016 年 723 件的 2.1 倍。這一類別涵蓋氧化、擴散、離子注入、薄膜沉積、圖案化與刻蝕等關鍵工藝環節,是先進制程研發的“主戰場”。
以 “Lithography(光刻)” 為關鍵詞檢索的專利同樣快速增長:2023 年約 932 件,較 2016 年的 350 件增加至 2.7 倍。該趨勢與 EUV/DUV 光刻在先進邏輯制程中的角色高度一致。
行業解讀指出,EUV 光刻已成為先進晶圓制造的“壓艙石”。隨著制程線寬縮小至亞 3nm 時代,圍繞掩模版、抗蝕劑、對準與疊對、光源與投影光學、后段清洗與缺陷檢測等的專利攻防,正直接決定量產的良率曲線與爬坡速度。
競爭格局:領先廠加碼“工藝—設備—材料”三位一體
報道強調,臺積電在光刻相關專利上的提升幅度明顯高于其他主要半導體公司,顯示其在“工藝整合 + 設備調校 + 材料協同”的系統化研發路徑上持續加碼。對于先進節點而言,這種“三位一體”的專利組合可在以下方面形成壁壘:
掩模與多重曝光/多重圖案化:圍繞 OPC/SMO、分區成像與誤差補償的算法與流程化方法;
EUV 產能爬坡:光源穩定性、劑量控制、顆粒/缺陷治理與碳化污染抑制;
材料協同:新型抗蝕劑、底部抗反射層(BARC)、清洗化學品與后烘/后處理窗口的組合優化;
設備工藝窗口拓展:對準疊對(Overlay)與線邊粗糙度(LER/LWR)優化方案在量產線上的落地。
這些專利布局有助于縮短新節點導入的學習曲線,并為后續演進(如 2nm 家族與更先進平臺)預留工藝窗口。
行業脈絡:先進制程時間表與光刻專利的聯動
先進節點的推進與專利攻防互為因果:
一方面,EUV 光刻成為 2nm 級別的核心抓手,產業因此圍繞曝光鏈條快速迭代,專利申請量隨之上揚;
另一方面,高強度的專利積累能反哺量產,幫助制造商在良率、成本與節拍上建立穩態優勢。
近期多份產業報道亦顯示,頭部代工廠在 2nm 進度、延伸平臺(如 N2P/A16)規劃上持續給出時間表,專利與量產路線的“同頻推進”特征明顯。
影響與展望
短中期看,光刻相關專利量的顯著擴張,意味著:
技術護城河加厚:從單點工藝到系統工程的專利覆蓋,有助于在先進節點維持良率優勢,并降低對外部變量(如材料替換、設備代次變化)的敏感度;
供應鏈協同深化:設備、材料與代工廠的共同研發(JDP)將更為緊密,專利成為“共研共創”的制度化載體;
生態位固化:在先進邏輯代工市場,領先者通過專利+量產形成的閉環,提升了后入者切換路徑的難度。
長期看,隨著先進封裝(如 CoWoS、InFO、FOPLP)與硅光/異質集成等技術走向主流,**“前段光刻 + 后段系統集成”**的組合會進一步強化專利的戰略價值:前段保證晶體管與互連的密度與一致性,后段通過三維堆疊與光電耦合集成提升系統性能,二者的跨域專利協同將成為下一階段競爭焦點。
相關推薦
-
| 2005-01-15
-
| 2007-03-21
-
-
| 2010-03-17
-
| 2009-07-06
-
| 2009-07-06
-
| 2010-03-16
-
-
| 2005-01-15
-
| 2009-07-06
-
| 2007-03-21
-
| 2005-01-15
-
| 2005-01-15
-
-
-
-
| 2010-03-16
-
| 2009-07-06
-
| 2010-03-16
-
-
-
| 2007-03-21
-
| 2009-07-06
-
| 2005-01-15
-
| 2010-03-16
-
| 2007-03-20
-
| 2007-03-20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