芯片市場總體向好 四大領域特點各異
——
作者:
時間:2007-01-24
來源:
關鍵詞:牌照量產單芯片HSDPA/HSUPA定制
2006年,中國3G市場仍然沒有等來3G牌照的發放,不過大家普遍相信,2007年將不會再重復“往日的故事”。因此,3G芯片市場也是人潮涌動,熱鬧非凡,國內和國際芯片廠商都在為決戰做著最后的準備。同時,芯片廠商也是“吃著碗里的,看著鍋里的”,對3G技術向未來的演進報以更多的關注。
牌照發放將促進大規模量產
3G牌照何時在中國發放這一問題曾經讓幾年來無數高明的預言家顏面掃地,不過想想數字電視地面傳輸標準出臺之艱難,在3G牌照何時發放的問題上國家慎之又慎也可以理解。如今90%的業內人士都認為今年中國一定會發放3G牌照。其實,由于大家經歷了太長時間的等待,對3G牌照何時在中國發放的問題似乎已經產生了“審美疲勞”。又由于中國發放3G牌照(姑且不論何時)幾乎是板上釘釘的事情,因此,企業只管進行準備就是了。也難怪有分析人士認為,3G牌照發放的象征意義大于實際意義。
若當2007年的某一天,各大媒體的頭版頭條都充斥著中國發放3G牌照的消息時,3G芯片廠家一定不會吃驚,他們要做的只是盡快與對口的終端企業和運營商進行更加緊密的合作。
國內TD-SCDMA基帶芯片和射頻芯片廠商在2006年取得的最大進展可能就是具備或者即將具備TD-SCDMA芯片的量產能力。天碁科技、展訊通信和重郵信科不約而同地表示,公司已經具備批量供貨的能力。天碁科技更是宣布自己是國內第一家能做到批量供貨的廠商。2006年11月,填補國內CMOS工藝TD-SCDMA射頻芯片空白的銳迪科與鼎芯幾乎同時發布了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TD-SCDMA射頻芯片。雖然兩家公司不遺余力地進行宣傳,對于誰是“第一家”的爭論也一度比較激烈。但是令他們英雄氣短的是,當時還沒有任何一家公司宣布自己的芯片已經實現大批量商業化生產。
預計在2007年,無論是國內的TD-SCDMA基帶芯片廠商還是射頻芯片廠商,他們都可以實現大規模批量供貨,同時,基帶芯片廠商和射頻芯片廠商的合作也將更加緊密。
單芯片是業界不懈追求
在2G/2.5G時代,實現單芯片高集成度解決方案的最大意義莫過于降低成本和功耗。在市場競爭日益激烈的情況下,TI、NXP和英飛凌爭先恐后地推出了單芯片解決方案,一次一次地將整個手機的BOM(原材料清單)成本推至更低點,可謂是“沒有最低,只有更低”。就連一向比較重視中高端市場的博通最近也忍不住進入手機單芯片領域。
不過,對于3G時代而言,單芯片在近期也許只是夢想。ADI公司射頻和無線系統業務部業務開發總監Doug
Grant認為,3G手機的單芯片解決方案不大可能在近期內出現的原因有兩點:首先是技術原因,首款單芯片的2G手機解決方案剛剛在市場上出現,而這距離其新聞發布已經有好幾年了,3G系統增加的復雜度使解決這個問題更加困難;其次是3G手機很可能會根據功能的組合向幾個不同的方向發展。
不過,正如天碁科技有限公司CTO張代君所言:“實現單芯片永遠是業界夢想。”2007年,業界可能離3G單芯片的夢想將更近一步。
HSDPA和定制成焦點
人類永遠向著“更高、更快、更強”的方向發展,半導體產業的發展也是如此。就TD-SCDMA而言,雖然在中國其真正的商用尚未實現,但是與WCDMA向HSDPA/HSUPA的演進類似,業界也在積極地向HSDPA/HSUPA演進,國內芯片廠商成為主角。
展訊通信上海有限公司CTO兼高級執行副總裁陳大同將HSDPA視為未來必然的發展趨勢。天碁科技有限公司CTO張代君透露,公司目前的研發重點就是HSDPA。天碁科技2007年第一季度就可以推出采用90nm制程的支持HSDPA的芯片,該芯片擁有2.8Mbps的數據傳輸能力,2007年下半年TD-SCDMA標準的HSDPA手機就可參加網絡測試。重慶重郵信科股份有限公司副總經理鄭建宏也透露,2007年公司可以推出支持HSDPA功能的TD-SCDMA基帶芯片。2007年,隨著眾多支持HSDPA功能的TD-SCDMA基帶芯片的推出,相信HSDPA的商用也將隨之到來。
手機定制已經成為全球主流移動運營商進行差異化競爭的主要手段之一,在2G時代的運營商定制中,受累于國內手機廠商的表現不佳,國內手機芯片廠商的日子也不太好過。不過,面對3G這一運營商定制比例將越來越高的時代,國內芯片廠商有望借定制翻身。
數字電視芯片:百舸爭流千帆競
關鍵詞:標準產業化整體方案地標解調芯片產業鏈
對于數字電視產業而言,2006年是值得銘記的一年。一系列相關標準的出臺猶如為數字電視產業的發展打響了發令槍,數字電視產業各個環節的企業都在快馬加鞭向前發展。中國彩電行業一直遭受“無芯”之痛。隨著中國數字電視地面傳輸自主標準的確立以及一批國內數字電視芯片企業的崛起,中國彩電行業不再忍受“無芯”之痛并非遙不可及。
標準推動產業化發展
“雙喜臨門”已經是可喜可賀的事情了,對于2006年的數字電視行業而言,上演標準出臺的“帽子戲法”就更值得大書一筆。
2006年3月31日,《數字電視接收設備——顯示器標準》出臺;2006年8月底,爭論長達五年之久的數字電視地面傳輸標準終于出臺;2006年10月,國家廣電總局正式頒布了中國移動多媒體廣播行業標準,確定采用我國自主研發的手機電視技術標準STiMi。
芯片做出來不是目的,實現產業化和贏利才是根本。一般而言,我國IC設計企業具有低成本優勢,數字電視芯片設計企業也不例外。但是在數字電視芯片產業,僅靠低成本并不能“一招鮮,吃遍天”。
目前,海信推出的“信芯”以及長虹推出的“量子芯”等芯片在向同行推廣時困難重重。排除作為競爭對手這一因素,一位國內知名彩電品牌的發言人接受《中國電子報》記者采訪時所說的“也許單顆芯片的成本會比國外同類產品低,但是由于與其他芯片之間的匹配等問題,系統總成本并不見得有下降”可能才是更重要的原因。因此,2007年數字電視芯片企業在推出新品的同時應該將更大的精力放在芯片的產業化上,畢竟數字電視的商機是時不我待。
整體方案是成功關鍵
對于數字電視芯片廠商來說,2007年將使他們更進一步體會到僅僅推出芯片是不夠的,提供整體解決方案才能贏得市場。iSuppli高級分析師黨楠認為,由于推出單顆芯片并不能凸顯成本優勢,因此,加強與系統廠商和終端廠商的合作提供整體解決方案成為關鍵。國內整機企業由于研發實力所限也更希望獲得“傻瓜型”的全套解決方案。
青島海信信芯科技有限公司副總經理戰嘉瑾認為,現在必須進行系統集成,系統集成包括信道、信源和后處理、顯示控制和MCU控制等。這是很大的挑戰,尤其芯片設計很困難,要解決的問題很多。凌汛科技有限公司副董事長兼首席戰略官董弘說:“公司成功的關鍵在于能夠給客戶提供比較好的解決方案,因為通常情況下,你能夠給整機廠商提供越全的、越好的、越整體的解決方案,對他們來講,也就能夠越快地拿出整機產品。”
地標解調芯片優勢明顯
擁有標準就擁有了自主權。黨楠認為,數字電視地面傳輸標準是中國的強制標準,調制解調芯片肯定由中國廠商來完成,復旦微納和凌訊科技等中國企業是“近水樓臺先得月”。以復旦微納公司為例,2006年11月,公司正式宣布完全符合國家標準的數字電視信道解調芯片“中視二號”研制設計完成。
iSuppli預計,2006年中國數字電視地面傳輸標準解調芯片的出貨量是6.1萬片,2007年將達到四五十 萬片,而2010年將達到370萬片,呈現成倍增長的良好勢頭。目前中國企業由于切入時間早、不受專利費困擾等優勢發展勢頭良好。但是商人逐利,國外廠商進入這一市場并非沒有可能。因此,2007年,以復旦微納和凌訊科技為代表的地面傳輸標準調制解調芯片廠商一定要“小雞快跑”,盡快推出能夠大批量商用的芯片。
除了守住地面傳輸標準調制解調芯片這塊陣地之外,國內芯片廠商也在向新的領域擴展。我國數字電視芯片廠商有望提供完整的數字電視芯片。例如,在數字信號調諧芯片領域,杭州國芯的衛星和有線數字電視信道接收芯片項目獲得好評;在MPEG解碼領域,海爾推出了“愛國者”系列芯片并早在2005年就實現了1000萬片的出貨量;后端圖像處理則是國內芯片企業最活躍的領域,海信推出了“信芯”,長虹推出了“量子芯”,成都威斯達推出了“炎黃一號”。
電源管理:春風得意馬蹄急
關鍵詞:環保 高度集成 數字電源 中國 競爭
據iSuppli統計,2006年,全球電源管理半導體產品銷售額達到249億美元,比2005年的221億美元增長12.9%,高于全球半導體產業和模擬IC產業的增長速度,其重要性得到進一步體現。iSuppli預測,在2007年第一季度增長3.2%之后,電源管理IC銷售額的增長速度將在第二季度和第三季度達到高點,分別增長6%和9.5%。
環保及高度集成是趨勢 由于空氣質量的原因,北京市民出門有時不得不戴上口罩,這也促使“環保”成為時下最為人們所關注的話題之一。電源管理領域無法超然于世外,其發展也受到這一趨勢的影響。安森美半導體汽車及電源管理產品部全球銷售和市場總監鄭兆雄認為,隨著環保意識的增強,低能耗設計越來越受到廠商、消費者和各國政府的關注,高能效電源設計正在成為影響電子系統設計的關鍵技術之一。相信在全球實施功率效率規范(如“能源之星”和中國節能計劃等項目)以及近年出現的能源消耗尖峰的帶動下,綠色環保的設計思想將在電源管理領域體現得淋漓盡致。
人類永遠尋求簡單、高效、多功能的解決方法,因此,集成成為半導體產業發展永恒不變的主題之一,電源管理產品同樣需要進行大量集成以滿足人們的需求。功率器件被廣泛集成已經成為電源管理芯片領域一個必然的發展趨勢。
飛兆半導體亞太區總裁兼董事總經理郭裕亮解釋說,系統設計人員目前面臨的新挑戰是必須滿足新能效規范和具有成本效益的解決方案的要求,同時縮短產品上市時間。集成了控制器件和安全功能的功率器件能夠通過大幅簡化設計加快產品的上市、減少總體材料清單(BOM)以及提高制造可靠性來滿足上述要求。
目前,電源管理芯片廠商正嘗試把線性穩壓器、DC-DC轉換器、PWM控制器、LDO和充電IC等不同元件集成到單個器件上,例如可在DC-DC上集成LDO或MOSFET以提供完整的電源解決方案。未來,為了預防難以預測、具有潛在危害的瞬態電源尖峰和過熱環境的風險并增強系統保護能力,一些標準功能,如外部保護功能將被集成到電源管理芯片里。
數字電源存爭議
“數字電源”這一概念在電源管理領域被關注的程度堪比“超女”在少男少女心中的地位。“數字電源”的概念剛一問世,贊揚和“板磚”就同時呼嘯而至,業界對數字電源呈現明顯不同的態度。
TI、Microchip和Zilker
Labs等公司是數字電源堅定的支持者。Microchip總裁、首席執行官兼董事會主席Steve
SANGHI表示,在數字電源系統非常流行的今天,Microchip公司通過提供大量產品來幫助客戶開發數字電源系統。公司最新推出的16位SMPS開關電源模式的產品就是專門為數字電源廠商定制生產的。
由于自身存在的問題,數字電源不可能一夜之間取代所有的模擬電源。對于這一點,就連TI和Microchip公司也都認為兩種產品將在很長一段時間內共存。相信在2007年,業界爭論更多的將不再是數字電源是否真正有用,而是如何更好地分配其與模擬電源各自應該占據的領域。
競爭激烈看好中國
說到競爭,可謂是無所不在,人人都能感受到現代社會中競爭帶給你的巨大壓力。這一點,電源管理芯片廠商也感同身受。根據iSuppli于2005年所作的全球半導體市場占有率調查顯示,美國國家半導體(NS)是全球第一大的電源管理芯片供應商,市場占有率為14%,而全球前五大電源管理芯片廠商總的市場份額接近50%。如此看來,這一市場前幾大廠商的競爭激烈程度可謂空前。因此,在不久的將來,電源管理市場的排名很可能“城頭變幻大王旗”。
如果你在由半導體產業業內人士參加的雞尾酒會上實在找不到什么別的話題可以將談話繼續下去的話,那么教你一招:談論中國。屢試不爽的一招!中國對全球半導體市場的影響與日俱增,在電源管理領域,中國市場同樣給人眼前一亮的感覺。
賽迪顧問分析師楊斌認為,未來中國電源管理IC市場有幾個明顯的增長點,包括數字電視、3G產品和便攜設備等。對于這一點,業界并無疑義。郭裕亮特別看好中國數字電視,尤其是顯示屏市場。他認為,北京奧運會是推動中國電源管理芯片增長的一大助力。鄭兆雄則更看好3G在中國的應用。他說:“未來3G應用將為中國網絡通信類集成電路帶來新的增長點。下游3G設備的市場需求必將帶動上游芯片市場的發展。”
MCU:歲歲年年花相似
關鍵詞:8位 消費電子 SoC ARM架構 Flash MCU
MCU是微控制器的英文縮寫,如果你認為這個名字中帶著“微”字的產品在我們生活中所起的作用也微不足道的話,看了下面的數字你一定大吃一驚。根據賽迪顧問提供的數據,2006年我國MCU市場規模達到62.9億塊。MCU的應用極為廣泛,從會說話的玩具、吸塵器、智能電飯煲、電風扇、遙控器到汽車、計算機中都可以找到MCU的身影。人們對其陌生只是因為MCU是嵌入式產品,不單獨“拋頭露面”罷了。
消費電子成就8位市場
在半導體行業,由于摩爾定律的作用,產品的升級換代非常快。不過,這種景象在MCU領域體現得似乎并不充分。雖然16位和32位MCU的面市已經有幾年的時間,64位MCU的出現也指日可待,但是在中國市場,8位MCU甚至是4位MCU卻仍然站在舞臺的最中央。
力挺8位MCU仍然占據市場主流的最大功臣就是消費電子市場。以中國為例,中國是消費電子產業大國,彩色電視機、電冰箱、洗衣機、空調以及其他各類小家電產品的產量位居世界前列,對MCU形成巨大的需求。從市場應用結構來看,消費電子是MCU最大的細分應用市場。2005年MCU在中國消費電子市場的銷量為29.6億塊,占中國MCU總銷售量的57.0%。隨著全球電子制造業產能繼續向中國轉移,未來幾年將推動中國消費電子產量持續增長,中國內銷市場增長旺盛也將對消費電子產業形成很大的拉動作用,因此,消費電子仍舊將是MCU最大和最后的應用“陣地”。
SoC和ARM架構兩重天
SoC(上系統)是最近幾年半導體行業最熱門的詞匯之一。然而,MCU行業似乎對其不太“感冒”。
愛特梅爾北京代表處施膺認為,SoC更多是理論上的發展方向,而實際操作時受到考慮是否周全、計劃時間和實際時間、計劃成本和實際發生成本、其他競爭產品的出現、市場的變化等諸多因素的影響,所以SoC在很長時間內還不會對通用MCU產生大的沖擊。
MSP430中國區業務拓展經理刁勇也認為,通用MCU和SoC因為各自的市場定位不同,都有廣闊的發展空間。
中國微計算機單片機學會理事長陳章龍表示,從傳統上來說,標準MCU已經為SoC和ASIC鋪平了道路,這一點也將不會有改變。SoC通常應用于手機、機頂盒等更為復雜和大批量的應用領域;MCU則用于這些系統的外圍設備上,或者作為中央處理單位應用于空調或者UPS等較為簡單的應用領域。因此,2007年,SoC和MCU的發展很可能繼續呈現“井水不犯河水”的態勢。
隨著MCU產品向更高的位數發展,采用何種架構更具優勢逐漸清晰起來。NXP多重市場半導體部門中國區高級產品市場經理金宇杰表示,在32位內核方面,ARM公司占據市場主導地位。早在2003年,ARM的合作伙伴已經銷售了8億片產品,而現在每個季度都可以出貨3億片。
ST大中國區微控制器事業部總監Arnaud
JULIENNE認為ARM架構很可能統治32位市場。原因在于:ARM架構很成功并且已經被很好地接受;ARM架構對于將32位標準MCU立即推向所有可能的應用起到重要的作用;與ARM架構相關的第三方開發工具可以很容易地獲得并且具有價格競爭力。
2007年,我們更多看到的將是ARM架構在MCU領域的攻城略地,X86結構和MIPS架構將舉步維艱。
Flash MCU嶄露頭角
Flash
MCU結合了OTP存儲器的成本優勢和EEPROM的可編程特性,使產品面市時間縮短,還能使產品現場升級,因此受到越來越多研發工程師的肯定。
從技術上來看,MCU一個很重要的發展趨勢就是從OTP ROM MCU向Flash MCU方向發展,Flash
MCU在汽車電子、系統設備、工業控制等領域有很好的發展前景。Freescale、Renesas、Philips、Microchip、Toshiba等MCU廠商紛紛推出自己的Flash
MCU產品應對市場需求。預計2007年,Flash MCU將占據更大的市場份額。
相關推薦
-
| 2009-07-06
-
| 2009-07-06
-
| 2011-01-07
-
| 2002-05-21
-
| 2011-12-28
-
| 2009-07-06
-
| 2011-01-07
-
| 2009-12-21
-
| 2002-05-18
-
| 2002-05-17
-
| 2009-07-06
-
| 2009-07-06
-
| 2007-12-24
-
| 2002-05-22
-
| 2010-03-18
-
| 2007-12-24
-
| 2007-12-24
-
| 2007-12-16
-
| 2002-05-21
-
| 2007-12-16







評論